1)第288章 评估体系的重新建立(一)_工科生的华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88章评估体系的重新建立(一)

  “一致同意,填补国内空白,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导教授一脸严肃地宣布了今日鉴定会的评审结果。

  大家热烈鼓掌,这个鉴定会就算成了,这年月的鉴定会一般都是这样,本院的老师请几个,外院的教授请几个,如果成果比较大,就由上级寻找相关的教授做评审。

  然后把论文提前交给这些教授,让他们提前有个印象,其实,这个项目大概能给个什么评价,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有谱了。

  大概一周后,找个会议室,挂上大横幅。大家坐在一起,就像答辩会一样听一下项目汇报人的汇报,然后象征性地问几个问题,就算通过了。

  然后,大家吃顿好的,喝点小酒,给每个教授送上一份谢意,你好我好大家好。

  偶尔产生争执的点一般就在最后的评价上,现在国内的科研还很薄弱,能搞个国内一流就算是不错的成果了,国内领先就能够省内获奖,达到国际水平就有机会冲击一下国奖了。

  但这些词大家都会整,一般还要看说出评定词的是谁,也就是说你的评审会的组长一定要有些分量才行,否则,给再高的评价用处也不大。

  这样的评审最大的问题就是主观因素占比太大,很难客观地评价一项成果的真正科技含量,也很难评估这项成果距离实用化还有多久。

  如果只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还好,反正只要能发论文就行,国家也没真指望这些成果能实用化,但到了王旭这里却显得有些不足起来。

  根本原因还是王旭这里的项目都是带有强烈市场目的的,做这些研究的初衷就是为了面向市场,无论自己组织生产还是科技成果转让都是如此。

  过去的几十年都是计划经济,科学研究也沿袭了前苏联的那一套,基本上是国家发布任务,分配给下面的科学家们,进行研究后由任务的发布方也就是官方进行评审。

  而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官方分配的任务一年年下降,逐步转化为向上申报的方式,这时候,人脉远比实力更重要,加上经费本来就少,于是,项目开始向少数知名教授身上集中。

  而年轻的教师,却无法在他们最能出成果的时候从事科研工作,只能依附在知名教授身边做些辅助工作,对于本来就奇缺人才的华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纯粹的科学研究华夏每年投入的经费相当有限,更多的目标还是应用型的项目,这些项目其实和王旭现在感受到的问题是相似的。

  那就是,很难评估研究的进度,也无法确切得知研究的先进程度,甚至根本无从判断现在的研究是否应该继续下去,而这就是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估方面的不足了。

  自从开展了两个超大型的项目,王旭是

  请收藏:https://m.bqg7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