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峡文学与三峡旅游_大嶝见闻:“炮击金门”停止三十年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自然的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升华。

  三峡山水的基本特征是“绝壁天悬,腾波迅疾”。极限反差二元对立的意象结构,形成了彼此互为映衬上下激进的复合美。如杜甫“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浪在地,偏说它上接云天,风云在天,偏说它快要压到地面。极显“峡气萧森”的荒凉感。其情感喧泄,也推向极致。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都是以山的奇崛高耸,水的深泓迅疾两处着笔,着力渲染,具有很强的震撼力量。对同一审美对象,诗人虽同是山水两处着笔,却千变万化,姿态迥异,无一雷同。盖诗人眼中之景,胸中之景,笔底之景各不相同。

  长江三峡因两坝形成的水库,清江三级电站形成的水库,不同于千岛湖、丹江口等湖泊式水库,它是峡谷河道型水库。这种形态的水库,为旅游开发提供了非常优越的二次环境。从旅居游乐观赏的角度看,它可以移步换景,可以曲径通幽,可以柳暗花明。它具有东方园林艺术那种以时间表现空间的审美情趣。有的强化了时空的链接,有的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以类相从,按照意识的流动,进行大跨度的重组。它象一幅导游图一样,在“等待阅读”中,使游客实现一次历时性的美的航程。

  三峡处在华夏腹部地位和中介地带,它是相对封闭的,也是开放的。封闭会形成一种狭谷意识,但狭谷意识的自我反弹就会形成张力,借助外力的影响,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需要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三峡地区的文化交流早就开始了。大的层面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楚文化与巴文化的交融。“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刘禹锡·唐)“北人坠泪南人笑,青壁无梯闻杜鹃。”(黄庭坚·宋)就是贬官文化的生动的说明。据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奉节有“依斗门”。巴东的野水孤舟秋风亭,宜昌的三游洞及至喜亭,都是先贤名人们留下的风范遗踪。它标识着早在唐宋年代,北方的中原文化就有过一次成气候地渗入三峡本土文化的浪漫气象,并不断拓展延伸。它提升了三峡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丰富了“至而后喜”的诗人们的创作思维,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创作模式和风格。“盛唐气象”、“两宋文化”应该有这些流落在三峡地区的文人的功劳。今天,以水电枢纽、峡谷河道型水库、新三峡自然风光为标志的三峡旅游文化更是开放的系统。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

  为了现在,更应翘首明天,赓续既往。

  二、诗化的历史

  认识外部世界有两种范式。逻辑学范式和现象学范式。这两种范式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领域。现象学范式,把历史

  请收藏:https://m.bqg7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