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八十四章 业主码头_重生之工业狂潮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利息都赚不出来。

  总之,现在的盘山港就是负债经营,如果市财政不给输血,港务局都得关门。

  还能去哪找钱?

  沈一鸣从狂想回到现实,拧着眉头算计着出路。

  忽然,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了起来。

  打开机盖,这个号码竟然是:陈立东。

  对方说已经到了盘山,正在和市经委接洽,准备收购盘山市耐火材料厂。

  沈一鸣自接到电话起心里就起了波澜。

  对东华这几年的发展,沈一鸣非常关注,东华去年组建集团,盘山电机厂的大门也换了牌子,变成了东华重工机电有限公司盘山办事处。

  老盘山电机厂的厂址,在沈一鸣的关照下,早就调整规划,成为了商业和仓储用地。

  去年以来,东华在这里建设了宾馆,也保留了一部分仓库,各种电机、抽油机的备品备件都能从这里发货。

  而陈立东提到的耐火材料厂,已经停产了几年。

  沈一鸣主持经委工作的时候,就想把它卖掉,可是没人要,卖不掉。

  关键是耐火材料厂的位置有点偏,厂址紧邻着劳改农场。

  劳改农场主要任务是晒盐,还有一种副产品是氢氧化镁。

  氢氧化镁经过800到1000℃左右煅烧,就变成轻烧镁,再经过电弧炉熔融就能做成碱性耐火原料--电熔镁砂。

  电熔镁砂是耐火材料最重要的原料之一,用于制造各种镁砖、镁铝砖、补炉料等。

  不过,盘山市耐火材料厂工艺不成熟,产品杂质太高,生产了不到一年就被迫停产。

  所以,这个厂子实际上处于闲置荒废的状态。

  东华为什么要收购耐火材料厂呢?

  这些天,陈立东在考虑生产石墨电极的事情。

  经过与唐远祥聊天,让他了解到,石墨电极可以用天然石墨,但更多的是用石油焦为主要原料。

  石油焦经过煅烧、配料、混合、焙烧、石墨化、机加工,就变成了石墨电极。

  石油焦在蓟市的几家石油炼化企业很好找到,本打算将石墨电极的加工厂放到蓟市经开区。

  但是李太顺在吃饭时,跟陈立东提出,不如收购盘山耐火材料厂,转产石墨电极。

  李太顺这也是故乡情结,而且理论上他还是盘山耐火材料厂的技术科长,虽然只在那个厂子停留了几分钟。

  有句话叫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李太顺的心思陈立东明白,哪里也是大姑和姑父的第二故乡,确实需要照顾照顾。

  陈立东查了查地图,找到了耐火材料厂的位置,发现这个位置沿海、靠河,似乎也不错。

  再加上,东华重工机电公司有一批老员工,来自盘山,回乡创业,支撑一摊应该没问题。

  所以,就有了盘活耐火材料厂的意愿。

  在给陈一鸣打电话之前,陈立东已经提前两天到了盘山。

  这段时间陈树俭和孙镇远也在盘山。

  孙镇远的家已经从小洼农场搬到盘山,在盘山石油大街上买了房子。

  孙镇远和李爱国在外奔波,陈淑萍和孙春燕在家里留守,主要任务就时照看李爱国和孙春燕的两个孩子。

  孙镇远和陈淑萍的二女儿孙春梅已经从华北煤炭医学院毕业,在蓝市的煤医附属医院实习。

  陈立东来了之后,住到了办事处,看望了大姑、表姐。

  晚上吃饭的时候,就发现陈树俭和孙镇远老哥俩有点神色不对,喝酒也不在状态。

  晚饭后,陈立东和父亲唠嗑,陈树俭把心中的郁结说了出来。

  原来,孙镇远和陈树俭在争论废钢铁和相关物资贸易运输的事情。

  陈树俭主张在旅大港设立一个分公司,建立货物中转站。

  而孙镇远有意安排在盘山。他是故土情结,陈树俭则更多考虑旅大港的接卸能力。

  陈立东听完后,说道:“我这次来,准备收购耐火材料厂。

  如果收购成功的话,就要考虑在这边布局相关产业,盘山市给与足够支持的话,我们就把中转站设在这里。”

  陈树俭还是犹豫,问道:“你想要啥支持?”

  陈立东说道:“业主码头。”

  请收藏:https://m.bqg7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