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19章 对民乐和民乐团的讨论_工科生的华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贵多少。

  现存的民乐本就大多来自于民间,而过去的雅乐,宫廷乐大多失传了。即便现在能还原出来一些,也最多当个文物听听,记个谱子,保留下来就好。

  音乐这东西真的讲究个顺其自然,你得符合时代,硬生生地推广是没啥用的。

  除非哪天出来个天才,写出一些惊世骇俗,足以传世的曲子出来,这样民乐才能真的发扬光大,还不能只是一个人,而是得像当年的欧洲一样,出现一群这样的人物才行。

  但问题是,即便是西方,现在也没有那样肥沃的土壤了,很久都没出什么真正的大师了。

  但随着电影配乐、游戏配乐的兴起,让交响乐又一次有了新的应用,于是很多的新交响乐诞生了,在网络上广受好评。

  其实,继续走小而美的道路,可能更适合民乐的发展。后来王晓京搞的女子十二乐坊,虽然有擦边球的嫌疑,但那种简化的民乐配置可能真的更适合新时代民乐的推广。

  最早的民乐团开始于二十年代,一些民国的民乐高手们仿照西方交响乐团的编制而成立的,最开始大概也就是一二十人,最多二三十人的编制,现在都弄出上百人的大队伍了。

  这种东西吧,国家为主体,搞几只没啥问题,就好像做科研探索一样,总要有人去玩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没准哪天就出个天才呢,但真的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去推广。

  而其他的交给市场就好了,老百姓认可,自然会有人买票去听,自然有人会学会搞,根本用不着费劲去推广。

  所以,王旭不是觉得这玩意完全没必要搞,而是最好不要上赶着去搞,国家出钱维持一些民族乐团就足够了,大力推广大可不必。

  这一次,王旭没有藏着掖着的,和金教授一边喝着茶,抽着烟,一边闲聊着自己的观点,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观点,官面上可从来没有过这些说法。

  后世,各地民乐团其实也都还活着,但绝大部分也就是活着,国家出钱养着,没那么风光罢了。大多是接各种文旅项目的活,还不如抖音上弹古筝的小姐姐受欢迎。

  反正穿上一身汉服,在舞台上那么一顿演奏,离远了都听不清楚的,好不好什么的根本没人在意,要的就是那么个意思就行了。

  华夏有没有新民乐?当然有了,你看很多的电影配乐、游戏配乐中出现了大量的笙、管、笛、箫、琴、筝、唢呐、二胡甚至马头琴冬不拉什么都有。

  一种乐器,充分发挥他的音色,作出最优美的曲子,至于伴奏什么的,什么协调,什么好听,用什么就是了,完全没必要非要为了民族而民族,作配乐的更是什么用的熟就用什么。

  所以,即便是新民乐配乐,民乐团本身最多也就是当个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用的,甚至绝大部分其实还是用的交响

  请收藏:https://m.bqg7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