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02章 华夏的试点电影_工科生的华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去能放电影的村落看电影,在电影院看可是要花钱的,骑个自行车跑远点,去某个工厂、大学、村庄蹭电影看那就不叫个事。

  那会儿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堪比后世的各种节庆,那真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的。

  最逗的是这电影幕布其实是半透明的,前后都可以看,在后面看那就啥都是反的,显得特别古怪。

  这样的电影显然都不可能计入票房的,放的也都是些老片子,很多片子没啥城市票房,但在农村地区特别受欢迎,或者在某些方言地区特别受欢迎。

  这是一种华夏特色,也是一种福利政策,反正王旭觉得挺好的。后来是电视普及了,特别是后来盗版VCD普及了,这种电影下乡的活动才慢慢消失。

  所以,要说这会儿的电影政策其实真的是有他的合理性的,并不能说他一定是腐朽的,他其实也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

  那些免费的电影,也是需要拷贝的,这些东西都要花钱,而这些钱就要靠国家拨款。越是受农村喜爱的电影,国家就得做越多的拷贝,然后发下去免费给大家看。

  然后就是这个片子赔得更厉害了,连主管部门都不是很想去拍这些东西了。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涌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甜蜜的事业》,《月亮湾的笑声》,《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山道弯弯》,《生财有道》,《人生》,《芙蓉镇》,其实还有好多,数不过来了,这些都是非常好看的农村题材老片子。

  嗯,《芙蓉镇》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农村电影,虽然好多事情在农村发生。

  不过这些片子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达到巅峰,正剧,喜剧,悲剧都有,类型丰富,题材也很多样,说实话,不仅农村人喜欢,王旭这个城市人也挺爱看的。

  但在这之后却很少再有佳作诞生了,到了九十年代,那几乎就没几部能够正经八百讲农村故事的,除了一部《斗鸡》还有点意思,其他真就没啥有印象的片子了。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农村改革告一段落,城市改革进入快车道,改革重心转移了,反正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题材电影就此没落了。

  但王旭感觉,自从几个导演在海外获奖之后,名利双收,所有导演的心都被海外奖项勾走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就是华夏所谓作者电影最盛行的时代,注重自我表达,注重各种隐喻内涵,就是不注重讲故事,不注重取悦观众。

  几乎所有的新兴代导演都是追着获奖去的,没人再去老老实实地拍些好看的电影了。

  九十年代电影票房下降,市场低迷,很多分析都说是票价上涨,盗版猖獗的锅,但王旭真的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9

  请收藏:https://m.bqg7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