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360章 音律与伪史_工科生的华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三分损益法,挺古老的一个方法,解释起来挺麻烦,但是确实很符合数学规律,颇具美感。

  这五个正音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而4和7这两个音却不能,所以,直到现在,华夏都没搞明白曾侯乙墓到底是怎么定音的。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华夏人很久,一直到明朝的一个皇子,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这里不细说了,比三分损益法复杂多了。

  人家打造一个81档的大算盘,手工开出了2的12次方根,硬生生算出了每一个音之间的弦长比为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没错,小数点后24位,神奇的华夏先人。

  至此,才让7音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平均律后来经过传教士之手传到西方,才因此有了整个西方音乐的爆发。

  嗯,一个喜欢音乐的科学家,就这么改变了世界。

  直到现在,十二平均律依旧是音乐领域最重要的定音方式,现代定义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440Hz为C调的6,然后根据十二平均律计算其他的音阶。

  当然,音乐这东西本来就因人而异,频率上的些微差异,本来就很难被大部分人感知到,就有些偏执的交响乐队把442或者443Hz定义为6,那也没法子不是。

  我们的先人有了如此伟大的成就,明明西方人受益了,但回过头来,他们却告诉我们是巴洛克的巴赫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因为巴赫写了《十二平均律曲集》。

  可问题是十二平均律是数学成就,而不是音乐成就,一个根本没学过数学的音乐家是如何算出1.06这个黄金比例的?

  答案其实很明显,是华夏传过去的,至少华夏的大部分都是这么认为的,伱如果查百度百科也能看到这个结果。

  但即便是王旭穿越前的后世,这一论断依旧被很多西方人诟病,不承认华夏先民的智慧,固执地认为是音乐家巴赫发明了这个数学规律。

  所以,后世网络闹得沸沸扬扬的西方伪史论,真的不怪华夏人矫情,实在是他们这么干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后世对亚里士多德的质疑一下,西方都还没怎样呢,国内就一群大V群起而攻之。

  同样是质疑,凭啥人家质疑一下,我们就赶紧自证,到处找证据,恨不得把华夏都挖开一遍。

  而我们质疑人家,结果还是我们得自己找证据,难道不是应该他们给出证据吗。

  亚里士多德是不是真的,王旭不知道,但他是真的知道西方为了编造点身世能做到什么地步,涉及到中世纪,西方甚至大部分的贵族族谱都是伪造的。

  他们根本就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在纸张和印刷术传入西方之前,整个西方就没几个识字的。

  就连很多的牧师都是指着圣经瞎解释,因为他们也不认识,靠着羊皮纸手工抄录的圣经,你说能培养出几个识字的人。

  所以王旭真的不吝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摩西方,想象他们那个上周的青铜剑,去年的草篮子,王旭真的是吐槽都觉得有些费口水。

  就这还有一群号称博古通今的大V告诉你,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我不管他干还是湿,华夏随便一个古迹,都有无数的伴随文物出土,附近找一找一定有房屋、沟渠、街道,甚至城墙的遗址。

  运气好,甚至还能找到制作那东西的作坊,怎么他们不管啥都只能挖一个,其他的呢,就这地方干不是?

  在王旭看来,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在华夏历史面前,那就是一堆的神话,连小说都算不上,至少小说都还得讲究个起承转合,因果逻辑。

  就这他们都还在质疑华夏夏朝的存在,直至后世,都依旧在各大百科书里写着夏朝是未经证实的,即便华夏这边把夏都考证出来了。

  如果不是发现了甲骨文,连商朝都被疑古派认为不存在呢。

  而这会儿,华夏考古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还没有完成,因此对华夏的5000年文化,那叫一个极尽嘲讽之能事,王旭反正即便是再经历了一次,都有上去踹他们一脚的冲动。

  ——

  (明天见)

  请收藏:https://m.bqg7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