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6章 曾经的靡靡之音_工科生的华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86章曾经的靡靡之音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美酒飘香鲜花怒放……”

  美妙的歌声从听音室的音箱中飘出,环绕着中央舒适的沙发。沙发上依偎着小两口,沙发比较大,小两口都挺瘦,即便都窝在沙发里,依旧不会显得特别的拥挤,倒是颇有些你侬我侬的幸福感。

  王霏本来不是很喜欢这些老派的歌曲,这也不奇怪,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没几个真心喜欢这些的,毕竟唱了太长时间了,有点唱吐了的那种感觉。

  六零,七零后的孩子们从小就听着这些革命歌曲长大,无论是广播里,还是大喇叭,播放都是这些,城市里的孩子们对这些歌曲真的是耳熟能详。

  再经典的歌曲也经不起这样的反复轰炸,所以这一代的孩子们又普遍对这些歌曲带着逆反,甚至把所有的这一类歌曲全部批为糟粕。

  而且这些歌曲,代表了他们的童年,而那个年代,你懂得,苦难远远大于幸福,于是这些歌曲在他们的记忆中,自然而然地也就与苦难紧紧联系起来。

  后世的论坛上,最讨厌这些歌曲的莫过于这批人。

  但时过境迁之后,重新回味起来,又倍感唏嘘,唱着唱着还能掉眼泪,那真是,既叛逆又矫情。

  一直到八十年代,邓丽君为代表的湾湾歌曲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盗版渠道进入华夏,最时髦的最有钱的青年人,开始用四喇叭,两喇叭,板砖录音机收听这些歌曲。

  而华夏对音乐最敏感的帝都各大歌舞团和音乐院校,开始了对这样的歌曲的借鉴,涌现出了,苏小明,李谷一等一批国家队级的歌手。

  然后就是这一批歌手的爆红,更有诸如程琳,成方圆等翻唱湾湾歌曲的歌手大行其道。

  然后就引起了老一辈们看不惯,然后就是报纸上各种批判,将这些歌曲定义为“靡靡之音”,甚至专门下了禁令,但这依旧打不破人们对这些歌曲和歌手的喜爱。

  在第一届春晚上,李谷一的《乡恋》在春晚上被数千通电话点播,她本人更是在一届春晚上唱了八首歌曲,创造了空前绝后的纪录。

  自此,靡靡之音冲破了封锁,真正成为大众广泛接受,也被业内普遍认可的一种音乐形式,留下了不少经典长久地回荡在一代人的脑海。

  那一次的封杀是王旭印象中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封杀,电台不许播放,电视不许录制,音像店不许销售,声势不可谓不浩大,但最终依旧抵不过人民的渴求,冲破枷锁,一飞冲天。

  之后的差不多有三十年,都没有再出现封杀这个词,最多也就是几家公司互相串通,或者公司内部的行为,很少上升到官府了。

  在之后,国家出台关于劣迹艺人的管理规定,才算是重新有了封杀这个概念,不过那又是不一样的东

  请收藏:https://m.bqg7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