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评价_大嶝见闻:“炮击金门”停止三十年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知识青年在农村得到了锻炼。特殊的历史时代塑造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艰苦磨炼的过程中,他们才逐步地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比较接近实际的认识,才产生了强烈的变革农村的愿望和责任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艰苦斗争中去。也正是由于经历了比较长期的艰苦磨炼,他们才真正懂得珍惜国家和个人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和变化。

  (三)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的20多年里,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大上大下过程中,动员城镇青年及城镇其他人口下乡,一直是各个经济调整时期为了克服当时经济困难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减轻城市负担、阻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保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知青上山下乡的恶果

  首先,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使许多有志青年更高的理想化为乌有。一大批本来可以成为专家、学者的苗子,被淹没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之中,造成我国人才生长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长远的困难,这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是长远的。

  其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坏了上山下乡的声誉。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超过100亿元。青年的家长和部分地区的农民乡也为此加重了负担。这在当时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一些处境不顺、生活拮据的老知青,在其求知的最好年华时,却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当他们回到城市时,已经年龄偏大,又无一技之长,更无专业学历可言,因此可供他们选择的工作面是十分狭窄的,生活的挫折与烦恼依然撞击着他们心灵。有些已经在工矿企业就业的人,或因优化组合而下岗,或因生产不景气而重新待业。因此,他们的生活仍处于较为艰难的境况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上山下乡带来的后遗症。这段历史给不少人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也发生过一些令人悲痛的事。其实,下乡知青的特殊经历,所造成的困境,对许多人来说并没有因为返城而结束。当他们或因“病退”、“困退”回来,或随返城大潮回到城镇时,又一切感到难以名状的陌生。不仅自身碰到一大堆难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家人的平静生活。为工作,为住房,为孩子入托、上学,在不少知青家庭中引发了新的矛盾。

  究竟如何评价这场持续1/4世纪的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反思。大家确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

  [2]王鸣剑.上山下乡:一场决定3000万中国人命运的运动之谜,光明日报出版社

  [3][美]托马斯•伯恩斯坦.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警官教育出版社

  请收藏:https://m.bqg7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